首页
治康兴康步伐铿锵前行
2024-01-23 14:57:31
来源:
康定市人民政府
阅读数:
1518次
字号:
收藏
打印
分享: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温馨提示:
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


——康定市“十二五”期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古炉城茶马重镇东进西出锅庄兴旺驼铃声声响天下,今康定川藏走廊南来北往百姓安泰情歌曲曲传宇寰”。水井子旁楹柱上的这幅对联,既展示了康定辉煌的历史,又昭示着康定美好的明天。回眸“十二五”期,康定经历了哪些考验?破解了哪些难题?又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时代答卷?

审时度势——敲定治康兴康的“康定方略”

2014年12月2日,省委书记王东明来到夺拉一村夺拉嘎姆安置点看望慰问居住在棉帐篷中的农牧民群众。什么灾情如此严重,以至于省委书记第一时间亲自前来慰问?答案是,这里是康定“11·22”重大地震震中塔公

201411月22日,塔公镇夺拉嘎姆村发生6.3级重大地震,全市受灾群众达96216人,经济损失高达35.24亿元。

带着“4?20”芦山地震尚未痊愈的创伤,再次遭受强烈地震袭击。

对市委、市政府而言,这是又一次突如其来的严峻考验。

关于康定未来,不少人持忧虑态度,认为康定地震不仅“不期而至”,更是“雪上加霜”。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受“三期”叠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一场史无前例的产业严冬悄然而至,占地方税收收入80%以上的特色工业渐渐陷入困境:水电企业因外部需求下降而限电弃水;黄金等矿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融达锂业停产整顿, 金珠制药公司搬迁至泸定因农产品高端产品市场行情低迷,加之原料供给不足,导致加工企业产品销售额锐减,工业经济困中求进的任务异常艰巨。

除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之外,康定较之全省、全州其他县,还面临更为特殊的考验:康定地处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地区。近年来,先后发生了2012年金汤片区“7?8”“7?9”洪水泥石流灾害、2013年“4?20”芦山地震波及影响、2014年“11?22”重大地震、2015年东关“9?19”重大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灾频灾重。

考验还不止于此。作为州府之地,康定既要面对资源开发和城市改造利益冲突下的多方博弈,又要经受反分裂、反渗透等重重考验,推进依法治市任务十分艰巨;“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理、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法不责众”等恶习仍然存在,强买强卖、非法阻工、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现象不是个案……

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压力前所未有,难以预料的灾情考验前所未有,各种利益矛盾凸显的挑战前所未有,多重艰巨任务的交织前所未有。

康定如何引领发展、率先发展、创新发展,成为全州的榜样和旗帜?州委州政府作出底部突围战略部署后,康定怎么办?州委州政府专注区域经济发展后,康定怎么干?雅康高速公路通车后,康定怎么做?

每一问都是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最紧迫的课题、最大的时代命题,也是决定康定命运的历史抉择。

面对一道道难题,市委、市政府以认清形势、辨明市情为突破口,组织开展工作大调研、思想大解放等一系列活动,准确研判形势,对市情精准“把脉”,并作出“五个基本判断”:

——经济结构单一,依靠电矿业单极化支撑、新的增长动力处于培育阶段,是最大的市情

——用地、融资、拆迁等发展要素制约突出,基础设施滞后,是最大的瓶颈;

——公共服务滞后,自然灾害多发频发、贫困面广人多,是最大的难题;

——各种利益诉求增多,多重困难聚集,多种矛盾叠加,是最大的考验;

——少数干部能力不足、执行不力、作风不实,是最大的问题。

对症开“药方”,市委、市政府通过对市情再分析、再思考、再研究,作出了一系列战略抉择,并顺应发展形势,从纵向到横向,从内涵到外延,不断明晰发展定位,拓展、丰富和刷新发展顶层设计:

确定战略目标——建成“全国藏区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市”“全国藏区新型城镇化样板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全力打造全州首位城市,建设富裕幸福和谐秀美康定,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小康。

完成战略布局——推动州委、州政府“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和全域旅游化、新型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三化联动”发展思路在康定落地生根。

明确发展路径——旅游全域化、新型城镇化、工业特色化、农牧业现代化“四化联动”。

突出工作基调——率先发展、引领发展、创新发展。

坚持发展新常态——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

康定出台推进“四化联动”的《意见》和2013年至2015年推进计划,勾画了奋斗目标、优先顺序、主攻方向,明确了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制定康定市“11?22”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建设幸福美丽和谐新家园;出台法治康定建设《实施意见》和《工作要点》,着力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新时期治康兴康方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落地生根。

一年一主题、一年一突破。2012年为“全域规划年”,2013年为“城市建设管理年”,2014年为“民营经济发展年”,2015年为“干部改进作风强化执行提升能力年”,新时期治康兴康方略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执行中开花结果。

在“康定方略”的指引下,五年来,开创了康定发展历程上投入力度最大、项目建设最多、基础设施改善最快、民生改善最显著的时期。

闯关破题——走出转型发展的“康定路径”

如何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换档加速、提档升级、全面冲刺?随着后水电开发时期和“固投”回落期的到来,康定如何培植财源?如何为经济发展清路障、增活力、添动力?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探索并初步形成“加减乘除”转型发展的“康定路径”。

做好“加法”,培植财源。

坚持向工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民营经济和民营资本、上级转移支付、税收征管、盘活存量资金“七要财源”,上级转移支付由2010年的5.8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6.3亿元,财政总收入由2010年的10.3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2.9亿元。

做好“减法”,抓好改革。

首先,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和勇气拿政府自身“开刀”,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大力简政放权,减少部门、领导职数、人员和行政审批事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合并重组食药工商质监、环保林业等6个职能部门,政府组成部门由26个精简至23个,清理行政审批等10类权力事项6029项,进一步减少政府“有形之手”对市场的干预,市场活力不断释放

为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本”,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省级试点,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41个村3500户;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出租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2307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36%;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发展涉农企业27家,培育农业专合组织223个、家庭农(牧)场9个、种粮大户114户。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成市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综合改革。

………

做好“乘法”,专注创新。

看项目管理方式创新,成立了全州第一个“项目促进中心”,全面负责政府投资类项目的包装、争取、建设和工程质量管理。牵头实施政府投资类项目33个,完成投资3.65亿元,有效破解了项目工作中的前期申报准备不足和项目推进不力两大突出难题。

看招商引资方式创新,主动对接江门市、南充市、电子科技大学、大唐国际甘孜公司等12家地区(单位),借智、借力、借财、借市,成功在成都举办“康定县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在浙江东阳市举办“康定县招商引资推介暨项目对接会”。主动参与西博会、北京“甘孜文化周”、“圣洁甘孜?走进广东”文化旅游暨投资合作推介、圣洁甘孜走进浙江、全州首届旅游商品展销会等活动,累计招引项目45个,到位资金55.27亿元,实现出口创汇581万美元。

看销售方式创新,牦牛肉干、水果、特色农作物……插上“互联网 ”“飞机 ”等平台,飞出四川、走向全国。

………

做好“除法”,淘汰落后产能。

融达锂业110万/年吨矿山扩产技改工程稳妥推进,跑马山水泥厂25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初步投产,康巴情人、青藏谷地公司的新产品陆续推出,达折渚商贸公司、陈三锅庄、德吉琼青稞酒业、康巴尼玛青稞酒业、三药王等企业逐步壮大……

这条“加减乘除”转型发展“康定路径”,一招一式,一进一退,一转一赶,无不凝聚着市委、市政府集体智慧,充分彰显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三严三实”精神和锲而不舍抓基层的定力、设身处地解决问题的担当和推动末端落实的执行力。

时间是对这条“康定路径”成效的最好检验。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5亿元,较2010年增长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4.1亿元,较2010年增长103.2%;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4.9亿元,较2010年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4亿元,较2010年增长139.4%。

判断转型是否在发生,关键看是否具有转型意义的里程碑事件。近年来,康定发生了一系列标志性事件——

全域旅游呈现新景象。以荣获“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县”“2014中国最美县”“2014四川旅游产业十大最休闲区县旅游目的地”荣誉称号为标志,木格措景区配套设施、318自驾游营地、贡嘎山户外体育体验区等项目投入使用,俄达门巴木雅热岗、阿里布果步游道、折多山旅游综合服务站等一大批旅游项目建设顺利。折多塘村、鸳鸯坝村、东三村等旅游特色村寨加快打造,藏家乐、农家乐、星级民居接待户日益增多。

电矿开发取得新成效。以黄金坪大型水电站蓄水发电为标志,水电行业完成投资352.9亿元,总装机容量从2010年的113.08万千瓦增加到2015年的221.99万千瓦。金鑫矿业、青藏谷地入围全省“新三板”挂牌重点后备企业,金汤石膏和雅拉农产品加工园区入驻企业7家。

特色农业实现新突破。以全市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为标志,“赶羊羊肚菌获得欧盟有机认证,“康定芫根”“康定红皮萝卜”获得国家地理农产品标志认证,金色高原农产品加工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达杠苹果、金汤藏香猪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建成青稞、马铃薯、芫根、蔬菜等“八大产业基地”9万亩,“康定香菇”“达杠苹果”“瓦斯沟枇杷”“庄上甜樱桃”“大锅庄牛肉干”“情人食品”等19个特色产品已成为区域特色品牌。

民营经济焕发新生机。以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为标志,出台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总数达6348户,比2010年增加4302户。民营经济增加值由2010年的13.2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3.56亿元,撑起了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率先突破——彰显城乡建设的“康定味道”

“康定要围绕‘做强县城、做优乡镇、做美村寨’的目标,完善规划、强化执行、建管并重,让康定城真正成为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港湾,为全州实施城乡提升战略做出表率” 这是2015年8月10日州委书记刘成鸣在康定调研时作出的重要指示。

康定,因一曲《康定情歌》蜚声中外,享誉全球。康定,不仅属于中国,她更属于世界。但康定城地处跑马山、郭达山、阿里布果山三山之间,“三山夹峙,状如鼎炉”的地形一直制约着城市发展。

老城如何拆危、降密、限高、避险,实现脱胎换骨?新城如何配套、完善、提升?如何打造景城景镇景村,让群众望得见雪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等等问题,一直是历届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心中最大的牵挂,也是州市同城共建共管的重点,更是康定市委、市政府用心用情用力最多的地方!

建设怎样的康定城?怎样建设康定城?如何破解“拆迁难、避险难、融资难、管理难”?这是康定市委、市政府不得不闯的难关。像康定这样的甘孜藏区首府之地,只有敢闯敢干,才能走出一条具有康定特色、切合康定实际、顺应人民意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一场场推进会议,一次次现场办公,一个个问题被突破,一个个项目在推进,一个个休息日被放弃,彰显着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的勇气、决心和执行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就下决心,“走出去”借鉴。

市委书记、市长率先垂范,先后率领多批次党政考察团赴丽江、宜兴、香格里拉、拉萨、攀枝花、稻城等地,考察学习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先进经验,以世界的视野重新审视康定、定位康定,提出了建设“全国藏区新型城镇化样板市和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定位,确定了“以河为轴、南延北扩、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明确了“一市三区四极多点”的城市发展布局。

没有本土规划资源,就花血本,“请进来”规划。

按照“高起点、大手笔、管全局”的思路,以超前的思维、超前的理念,累计投入0.3亿元,先后委托中规院、北大、土人院、省规院、四川公路设计院等业界知名单位,编制完成《康定城市总体规划》《康定全域发展战略规划》《康定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康定老城开放空间改造规划》《康定新城色彩规划》等14个专项规划以及县域新村总体规划、8个乡镇总体规划、3个村庄规划,形成了点线面结合、重点突出、覆盖全域的城乡规划体系。

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发展目标确定后,关键是要用硬措施打掉“拦路虎”。

打掉拆迁难这条“首虎”,靠的是十指握拳的苦干。

康定老城区拆迁征地改造,涉及多个省州部门和企业,群众诉求多、期望值高,历史遗留问题多,拆迁协调难度前所未有。市委、市政府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主动担当担责,坚持“拆”字当头,整合市“四套班子”力量,组建强有力的拆迁工作组,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本着“阳光拆迁、依法拆迁、和谐拆迁”的原则,发扬“三个千万”精神,推行“三三二”工作法,做细“三个层面”工作,完成了公主桥、将军桥、北门印刷厂等片区改造拆迁工作,拆迁危旧房5.6万余平方米

破解避险难,靠的是立马亮剑的实干。

邀请国家地震局、住建部等11名资深专家,举办城市安全研讨会;打通老城区背街小巷应急避险通道5条,修建大中型避难场所4个,让市民避险有通道、避难有场所;编制地震应急、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等19项专项预案,组建市级1支综合、6支行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开展综合及应急疏散演练10余次;学校坚持“每周一跑” 应急疏散演练活动,防灾救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成功应对“4?20”芦山地震、康定“11?22”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

破解融资难,靠的是打破桎梏的硬干。

整合国有资产,组建了“康投”“旅投”“榆投”等公司,搭建融资平台,成功实现城建融资2.5亿元,正在争取棚户区改造融资1.2亿元。

破解管理难,靠的是善打组合拳的巧干。

治“脏”。积极推行环卫作业市场化,实行每天16小时的清扫保洁制度;推进城区环境治理网络化管理,与城区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签订《“门前四包”责任书》,临街门前“四包”落实率达100%;落实乡镇环境卫生“属地管理”责任制,狠抓痼疾顽症的专项整治与日常治理,城乡环境卫生质量不断提升,成功创建为“省级卫生县城”。

治“乱”。成立由市长亲自挂帅的城市管理委员会,负责城镇规划、项目审批、道路绿化、环卫清洁、市政执法、城乡风貌等工作组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城市综合执法大队,姑咱和新都桥市政执法中队,加大城市管理执法力度;出台户外广告、建(构)筑物立面空间、洗车场、养犬等一系列城市管理办法;制定并下发深入推进城乡建设管理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实施方案》,采取25名县级领导包片、57个部门包干的措施,强力整治以屋顶乱搭、房屋乱建、摊位乱摆为重点的“十乱”现象,拆除违法违规建筑物334处18846平方米,建设郭达桥至三叉桥路段钢架棚,迁入各类经营户117户,整治违规店招店牌、户外广告368个;整治国道318(康定段)沿线汽车维修、加水场点及非公路标志标牌137处。

治“堵”。全力争取实施“四隧三绕一路”项目,分流城区过境车辆,解决雅康高速通车后城区拥堵问题;开工建设南门、南郊、东关、北门等节点停车楼(场),启动东关大风湾停车综合体、榆磨路(州交干校旁)汽车综合服务项目,解决城区停车难问题;围绕交通拥堵重点区域,实施智能交通工程,调整优化城区车辆行进线路,加大乱停乱放治理力度,严格交通执法,城区交通秩序更加井然有序。

当前,康定城乡面貌大幅提升,景城景镇景村、宜居宜游宜业的高原景观城镇优美画卷正徐徐展示在世人面前……

县城更“靓”。公主桥至康中桥快速通道、公主桥至两岔路道路扩宽、溜溜城老街、情歌大厦等一大批项目建成使用,新城商业综合体、地热广场、东方阿尔卑斯风情小镇等项目相继建成,新城公共区域实现地热供暖,阿里步果步游道成为市民茶余饭后休闲步游好去处,老城区主要街道、背街小巷风貌焕然一新,城区广场、建筑物、主要街道、河道及山体夜景灯光更加绚烂。老街溜溜城被评为“全省特色商业步行街”,向阳街入选“四川最美街道”。

乡镇更“优”。新都桥、姑咱等重点乡镇风貌完成改造,姑咱、新都桥、塔公、金汤等节点集镇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集镇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沙德、塔公和金汤实现撤乡建镇,新都桥镇“全州进藏物流中心、木雅文化展示中心”和姑咱镇“全州文化教育科研中心、农贸集散中心和水电发展服务基地”已具雏形

村寨更“美”。建成10个新农村综合体、12个幸福美丽新村和234个新村聚居点。营官村、东俄洛三村、折多塘村等特色村寨引领示范全州文化旅游新村建设,加快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美好愿景。

生态更“绿”。恢复新都桥至塔公、康定机场路植被0.6万亩,绿化新城景观通廊、国道318沿线和二康路瓦斯河口至情歌大道沿线0.2万亩,城乡义务植树162万株,创建州市两级最美生态乡村、最美庭院77个,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8.45%。立案调查森林草原火灾案件19起,问责36人。出台河道管理办法,永久关闭折多河、雅拉河沿线采砂场,让一切像“青山不墨千秋画、碧水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在全省屡屡夺冠。康定成功创建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城甲根坝乡提吾村等6个村创建为“省级优美示范村”。

乡愁更“浓”。沙洋行、溜溜城老街、炉巷?诸葛院子、清真寺等再现康定记忆;情歌主题雕塑、茶马古道雕塑群、文化浮雕艺术墙等彰显康定味道;创编《亘古情深》《木雅情思》《木雅情歌对唱》等60余件文艺作品,创作美术摄影等艺术设计作品30余件,情歌、木雅等多元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成功举办 “四月八国际转山会”“中国康定·国际情歌节”等活动,“跑马山转山会”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康定情歌节相继成为“四川十大特色节庆“民族节庆国际化探索实践基地”,“开放、包容、和谐、诚义”的城市精神正在形成,成功创建为“省级文明城市”。

兜底补短——提升群众幸福的“康定指数”

2016年1月16日,一辆辆汽车缓缓开进了康定最偏远的吉居乡各坝村,106岁的老人四郎泽仁与600多名村民一样,脸上激动万分,绽放出幸福的笑容,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这只是康定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

地广人稀,气候恶劣,山高坡陡,资源贫瘠,产业欠缺,“六难”问题突出,观念落后,增收困难,是过去康定绝大多数农牧区的真实写照。

百姓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十二五”期间,无论是面临经济持续下行、财政增收极其困难的严峻形势,还是面临“4?20”芦山地震、康定“11?22”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遭遇战”,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工程、把民生幸福作为最大政绩,坚持越是困难,越要集中力量改善民生,不断织牢加密民生保障网,交出了一份份可喜的民生成绩单。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民生支出达到23.86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3.9%,较“十一五”时期增加18.46亿元……

积极回应并保障灾后重建、教育、卫生等“热点民生”。

灾后重建开启新生活。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自然灾害,全市上下奏响了抗击灾害的“交响乐”,唱出了人间有爱的“大合唱”。累计争取到灾后重建项目190个,重建资金28.5亿元。芦山地震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康定“11?22”地震灾后重建取得重大突破,开工重建项目151个,完成投资11.7亿元。完成城乡住房重建906户、农房维修加固9215户、城房维修加固6060户,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完工48个,夺拉嘎姆、江巴、中谷安置点基本达到入住条件,实现了“灾后重建有形象、温暖过冬有保障”的庄严承诺。

教育振兴铺就希望路。累计投入5.2亿元(相当于前20年投入的总和),实施教育建设项目21个,新建和改扩建学校18所,“四免三补一提高”等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检查验收,藏区一流教育强市迈出坚定步伐。

医疗卫生惠及千万家。“卫生十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建成标准化乡镇卫生院17所、村级卫生室209个,市人民医院创建为“二甲”医院,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文化繁荣引领新风尚建成乡镇文化综合服务站21个、乡村体育设施81处;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3万场次,发放“村村通”、太阳能电视等设备5662套,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凝聚了人民群众向善向美的精神追求。

社会保障增强幸福感。新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16144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覆盖23646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合率达97%兑现低保、五保、优抚、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资金16.59亿元,清欠农民工工资1.8亿元。

不断夯实筑牢交通、住房、用电、饮水等“基本民生”。

交通先行走上致富路。雅康高速启动建设,东海路和瓦九路提档升级,瓦丹路建成通车。新(改)建通乡通村公路903公里、桥梁89座,硬化村内道路480公里,建成乡镇客运站和村级招呼站80个,99%的村告别行路难;投放公交和出租车167辆,开通公交线路8条,农村公交覆盖乡镇17个,实施城市公交“一元通”,基本实现城乡群众出行公交化。

安居行动住上新房子。6946名牧民实现千年定居梦,建设各类安置点安置房800余套,建成藏区新居877户、城市保障性住房1518套,改造城市棚户区危房1699户,实现城市低保人群住房全覆盖。

偏远村寨不断点亮。长河坝和黄金坪电站500千伏、新都桥500千伏、榆林220千伏、新城110千伏等输变电工程顺利完工,电力输送通道基本形成。完成无电地区电力建设48个村,97%的村告别用电难。

农村“甘露”饮上洁净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92,解决8.6万人饮水问题,98%的村告别饮水难。

举全市之力抓脱贫攻坚“底线民生”,着力补齐全面小康最短板。

2010年底,康定贫困人口多达23374人,为全省藏区贫困县(市)的典型代表。带着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因病因灾返贫现象多发的特殊市情,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五大扶贫工程”,累计投入扶贫、两资、以工代赈资金2.15亿元,实施各类扶贫项目138个,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2014年底的11780人,但仍占全市农牧民总人口的15.8%。剩余的贫困人口,大多生活在折东高山半高山和折西偏远高寒农牧区,集中了全市最难的扶贫问题、最艰巨的脱贫任务,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脱贫攻坚,任重道远。市委、市政府向贫困宣战,庄严承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下一乡一村一户一人

2015年,全市脱贫奔康驶入攻城拔寨冲刺期。脱贫攻坚节奏不断加速:9月19日,我市下发通知,正式成立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州委常委、市委书记唐强为总指挥,市委副书记、市长甲么为指挥长,人大、政协主要领导为总监督,19名副县级领导为副指挥长,市级部门和乡镇“一把手”为成员,负责脱贫攻坚统筹协调、组织指挥、推进落实;10月8日,市委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吹响了全市脱贫攻坚的“冲锋号”,乡镇党政“一把手”向市委、市政府签下“军令状”。随后,32市级联系领导、59个驻村工作组、59名“第一书记”分别驻乡入村入户,指导联系乡镇、贫困村、贫困户,直至脱贫……全市之力正握掌成拳,向贫困全面宣战。

脱贫攻坚“动员令”已下达决胜小康冲锋号已吹响在1.16万平方公里的情歌大地,只争朝夕补短板、齐攻坚的信心和决心空前高涨,全力以赴脱贫奔康氛围正在形成。

厉行法治——强化依法治市的“康定力度”

随着康定进入动力换挡、转型调速时期,各种矛盾和利益诉求叠加凸显。在折西地区,宗教信仰、反分维稳等矛盾错综复杂;在折东地区,水电移民、资源开发等矛盾多发易发;在城区,城市拆迁、社会治安等矛盾相互交织……

没有依法治理,法治良序就没有根基,经济发展也就没有坚实保障。实现康定长治久安,让群众拥有满满的安全感,加强依法治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紧迫。

“当前,解决康定所有问题的关键,就要始终高举法治旗帜,必须从战略全局的政治高度全力推进依法治市,把各项工作和社会管理都纳入法治化轨道,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情歌大地。”这是2014年11月6日州委常委、市委书记唐强在依法治市集中整治行动动员大会上发出的“动员令”,依法治市迈上新征程

以超常魄力进行超常整合,端出整桌“硬菜”依法治市。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挂帅出征。成立由市委书记亲自挂帅,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和所有副书记任副组长,18名副县级领导为成员的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由3名副书记牵头负责炉城、折西、折东3个片区专项整治,7名副县级领导专门负责塔公、新都桥片区重点整治。同时,坚持市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市政府常务会会前学法,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不断增强,依法行权、依法办事的能力不断提升。

抓住寺庙、僧尼这“两个基本”宣传引导。大力开展“法律进寺庙”“五热爱两遵守三负责”等主题教育活动,广大寺庙僧尼“爱国爱教、持戒守法、奉献社会”的思想认识更加坚定。成功举办第六届“降更曲”跨地区佛事活动,居里寺被授予“全省学法守法示范寺庙”。

抓住全民这一“根基”宣传普法。采取法制讲座、法律解读、“148”法律咨询热线、以案说法、守法共建等方式,积极推进“法律七进”活动,发放藏汉双语《依法治市集中整治行动法治宣传提纲》1800份、宣传册1.8万册、宣传口袋1.8万个,全社会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习惯正在形成“六五”普法圆满收官。

抓住整治这一“铁腕”重拳出击。开展“平安康定”“缉枪治爆”等社会综合治理行动,形成严打、严查、严控的强大气势,破获各类治安和刑事案件2083起。建立“领导跟进、干部深入、现场处理、及时化解”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及时调处化解涉稳隐患500余起。公主桥社区被授予“全省依法治理示范社区”,康定被授予“全省依法治理示范市

高举法治旗帜,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治市在情歌大地纵深推进,为打造全州首位城市和四川藏区全面小康示范城市筑起坚实的法治保障。

筑基强本——亮出从严治党的“康定招数”

为什么我们的经济总量位居全州第一,但发展中的各类矛盾纠纷却越积越多,风险愈演愈烈?为什么我们对民生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基层群众的意见诉求却越来越多,集访群访、越级上访的情况越来越突出?为什么我们的干部队伍越来越庞大,但工作的执行力却越来越弱了,党风廉政社会公众满意度评价连年排名靠后

每一问,都拷问着一段时间的党的建设,箭箭命中管党治党问题“靶心”

推进康定各项事业,关键在党,核心在干部,根本在作风。没有一个“青山绿水”的政治生态,一切都是空谈。打造阳光廉洁干净新康定,捍卫康定形象、维护康定荣誉,必须要打一场从严治党、正风肃纪、刷新吏治的攻坚战和持久战。

市委、市政府顺应中央、省、州作风建设新常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和勇气,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了一次大洗礼、大检修、大扫除和大根治!

“两个派驻”暨“四个康定”建设落地基层活动、“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富裕幸福和谐秀美康定”主题教育活动、群众工作全覆盖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教育活动、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一次次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让全市党员、干部、职工红脸出汗,思想受到触动,灵魂受到洗礼

纪委全委会议、党建述职评议会议、惩治不正之风促进人民满意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财务暨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工作会议……一次次会议的召开,让全市党员、干部、职工发条紧绷、警钟长鸣、反省自警、心中有戒。

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干部改进作风强化执行提升能力的决定、关于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的决定、关于加强乡(镇、街道)干部职工管理的实施意见……一个个制度“笼子”的不断扎紧,让全市党员、干部、职工有权不可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随着抓作风越来越深入,监督网越织越密,问责越来越严厉,紧箍咒越念越紧,风气为之一变,作风为之一新,崇廉尚实的正能量不断积聚。

基层组织提档升级。围绕构建“一城三带多点”党建格局,深入开展基层组织“三分类三升级”活动,整顿转化软弱涣散党组织33个,晋位升级一般党组织54个,巩固提升先进党组织148个,争创省州市先进和红旗示范基层组织104个。创新村干部公务员化绩效管理,率先在全州配齐配强村级“八大组织”并落实工作待遇,将村级工作经费从每年每村2万元提高到13万元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逐步增强,水井子社区党支部被评为“全省服务型示范社区党组织”。

党风政风得到转变。把规矩和纪律挺在前面,深化正风肃纪19项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强化督查问责,对落实“一岗双责”不力的9个单位20名党政主要领导、纪委书记、纪检组长集体诫勉、提醒谈话,全市实名通报;严厉查处公职人员“四风”问题18件18人

用人风气不断匡正。鲜明“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的用人导向,按照“三管三严”要求,注重在“四个一线”选拔干部;建立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对民主推荐、考察考核、决定任免等关键环节实行重点监督,从严管理干部。

反腐倡廉保持高压。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党纪政纪处分110人,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格局正在形成。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满意度排名与2014年相比,在全省上升了23位。

从严治党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知责担当——踏出闪亮清晰的“康定足印

五年来,市“四套班子”风雨同行、苦乐相伴,砥砺奋进,挺过一次次灾难、经受住一回回考验、化解一道道难题、交出了一份份可圈可点的答卷,治康兴康足印深深篆刻在康定发展史册中。

这是专注发展定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坚持“率先发展、引领发展、创新发展”的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全州第一,在全省藏区县(市)名列前茅

这是持续改善民生、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的五年。坚持“项目向边远乡村实施、人才向偏远地区流动、惠民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的理念,整合各类资金23.86亿元,大力实施幸福工程十大行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事业全面进步,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这是坚持依法治市、社会治理成效显著的五年。坚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依法收回贡嘎西坡、莲花湖、鸳鸯坝土地等长期占而不开的资源,有力处置电矿开发、城市拆迁、社会治安等领域突发事件,妥善解决大西洋硅业项目、鑫洲一品苑、塔公粮站等历史遗留问题,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正在形成。

这是强化城乡建设、成功实现撤县设市的五年。整合各类资金65.9亿元,大力实施城乡提升战略,不断做强县城、做精乡镇、做美村寨,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平方公里,全市城镇总人口达6.9万人,城镇化率达51.4%,成功实现撤县设市,成为四川藏区第一个县级市,实现了全市人民多年的夙愿

这是主动抗击灾害、抢险救灾赢得赞誉的五年。面对多发频发的洪涝、泥石流、地震、雪灾、火灾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全市上下展开了一场场气壮山河、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抢险救灾一次又一次胜利。

这是力推从严治党、吏治不断刷新的五年。坚持从严治党,正风肃纪,严惩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正在形成,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走过“十二五”,启程“十三五”。康定正信心满怀,激情昂扬,迈上新的历史征程,向着全力打造全州首位城市和四川藏区全面小康示范城市、加快建设富裕幸福和谐秀美新康定铿锵前行!